今天是: 站内搜索
 
当前位置:安徽诗书画 >> 新闻中心 >> 研究会动态 >> 浏览文章
水墨丹青一片情——访国画家马亚杰先生
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佚名 日期:2013年12月31日 浏览:

点击浏览下一页


  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和马亚杰先生相认相识,当得知和是他老乡时,心里距离一下子拉近了。马亚杰擅长中国画,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、安徽省黄宾虹画院院士,现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委员、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副主任、办公厅巡视员。

 
  不久前,我到马亚杰先生办公室拜访时,墙壁上几幅山水画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:只见墙壁上山清水秀,群山拱翠,飞流直下,珠玑四溅,荷花映日,莲叶碧绿,烟波浩渺,清逸秀丽,我仿佛进入了“天门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。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”的仙境中,又仿佛置身于“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”的境界中。仔细观赏,马先生的山水画用笔苍健雄浑,用色随类赋彩,每幅作品水墨淋漓,严谨细腻,跌岩起伏,意在景中,呈现出文化本原的质朴美感,在沉郁厚重和灵动雅逸之外,还蕴藏着奔放洒脱、清淡婉约的情趣。

 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,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,是画家运用匠心的思维方式,形成“天人合一”的审美理念,它凝聚着画家对自然、社会、人生的理解与认识,对自然、生命、宇宙的诠释与融通,欣赏马亚杰先生的山水画艺术,就颇有此感。马亚杰的山水画艺术,深受皖南山水和新安诸家的影响,他讲究“骨法用笔、墨分五色”,强调“境界有高下、技法有拙劣”,倡导“润含春雨、干裂秋风”的笔墨理念,在研习传统国画过程中,对传统艺术文化和经验合理扬弃,鉴别其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,使之在他的作品中整体上获得了一种文化的底蕴,精神的资源,笔墨的内涵,形式的整合,体现出学养、情感、灵性和才华的综合性,在物我移情中营造出令人陶醉的山水图景和理想境界。

  马亚杰幼承家教,浸淫翰墨,酷爱书画,从六岁提笔绘画,五十年如一日,锲而不舍,从未间断。马亚杰1982年安徽大学毕业后进入安徽省人大机关工作,无论工作多么繁忙,他在家期间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在画室挥笔泼墨两三个小时,以帖为师,王蒙的苍郁俊秀,石涛的笔墨恣肆,陆俨少的磅礴险峻与黄宾虹的浑厚华滋,是他长期追崇的艺术之路。出差期间,他也不忘记携带美术专业书籍,灯下刻苦研读。

  上世纪八十年代,赵朴初、启功、谢稚柳等许多国内一流的艺术大师来皖期间,马亚杰有幸与其接触,当面聆听大师的教诲,感悟艺术的真谛,经名师点化,其骨子里的艺术细胞和潜能一下子被激发出来,犹如高山上的瀑布,一发而不可收。从此,马亚杰临池习画,墨耕不辍。山水画讲究脉络、纹路、质地、阴阳、凹凸、向背,马亚杰潜心研究黄宾虹等大师们的披麻皴、乱麻皴、芝麻皴、卷云皴、雨点皴、弹涡皴、荷叶皴等皴法,在师法自然造化的实践中努力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形式,其笔墨灵活多变,水墨酣畅,风格雄劲,点、线、面结合,情、景、意、韵倾注画中,浑笔皴擦,浑笔勾染,从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。

  在生活的孕育和滋养下,马亚杰以理智的心态去把握着艺术的表达情绪,用“笔墨当随时代”的追问,恪守着“背靠传统,立足生活,面向未来”的开拓精神,在生活的沃土中锻炼着自己的艺术,以自己的由衷感受去升华生命对自然的感悟。

  现实生活中的马亚杰,温尔儒雅,卓尔不群,尤其对大自然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心。正因如此,他对国画艺术的研究不是单纯的浅尝辄止,而是造诣很深,把有限的业余时间用在创作之中。他上班期间认真处理公务,下班时间认真创作,有时灵感一来,在画室里几个小时不吃饭,笔走龙蛇,在艺术的河流中自如畅游。马先生非常推崇黄宾虹,这或因他内在的精神气质与黄宾虹的创作理念非常吻合。经过几十年孜孜追求,他在近代大家“三黄”的古韵遗风的基础上,兼收并蓄各派之长,汲取大自然营养,以诗书画印的通会蕴其气韵,形成了内涵充实、境界幽深的美学风貌。

  马亚杰山水画艺术给人耳目一新的撞击,让人感受到可旅、可居的艺术佳境。近年来,他在国家级美术专业赛事中时时崭露头角,作品频频获奖,作品《幽居秋山图》获北京国际书画艺术博览会优秀奖,中国书画报、美术报等专业报刊,多次刊登了马亚杰先生的作品,部分作品还被国内外专业艺术机构收藏,个人传略入编《海峡两岸书画名人大辞典》、《安徽省艺术家档案》等辞书。

  多年来,马亚杰先生积极参加文化“三下乡”活动,深入城乡社区为计划生育家庭写字绘画,他的作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。我们衷心祝愿马亚杰先生在国画艺术征程中扬帆远航,飞得更高!(通讯员杨健)